首页

高跟插马眼文章

时间:2025-05-26 09:06:55 作者: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举行 浏览量:87680

  “定海神钢”如何炼成?商业航天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经纬之间如何纺织出环保底色?近期,央视新闻频道联合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系列融合报道,记者深入走访多地,观察多个领域,记录下强劲跃动的高质量发展脉搏。

  一次面粉和家具的“牵手”、一项海藻纤维做衣服的研发、一张灵长类动物“大脑地图”的初绘、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通,创新前沿的新鲜事,呈现有形的新标签、新场景、新应用,更有无形的跨界融合、价值共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协同,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走在一线,记者发现,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的例子不少。智能船,智能造。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中,不少人并非来自传统船舶领域,而是来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专业,“智能主管”岗位还专门统筹多个系统的配合与调度。

  而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一些企业带来转机,让不同产业链找到融合点,向更远、更快、更广延伸。我国已建成评定50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过千万家。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就在热气腾腾、鲜活生动的一线操作里。

  改造一条生产线,能不能等同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不能简单关联、画上等号,以“新”提“质”不是“单点突破”,要系统集成。产业发展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构筑起全新的创新生态,发挥科技创新的幂数效应,才能更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杭州“梦想小镇”,小镇一边是金融机构的“钱袋子”,一边是上千家科技企业的“脑瓜子”;广州“储云街”,这个用产业命名的街道,集聚了新型储能领域上下游企业;深圳的一栋产业孵化大楼,科学家和企业家成了“左邻右舍”,提供共享开放实验室等一站式产业孵化服务……空间布局的协同里,是分工协作和产业联动。重点打造好创新策源地,周边地域也要发挥优势,有序承接、错位布局,创新也是“大合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用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不能一味讲求大而全,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当下,“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多个关键词成热词,还需坐住坐稳“冷板凳”。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是厚积薄发,需要耐力和定力。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让传统产业在创新升级中实现蝶变,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让未来产业加速到来,在创新涌流的热土上打开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总监制丨申勇 闫帅南 张勤

  监制丨王琰

  制片人丨岳群 朱江 梁丽娟 崔霞 丁雅妮 吴勇军 赵曙光 杨晓波

  记者丨陈博 孙渊 高淼 张伟 李厦 杨潇 王世玉 刘柏煊 杨曜语 高媛 徐静 吴天白 张丛婧

  评论丨陶郎

  新媒体丨马泽宇 张雨棣 闫素 张昊 张博 王伟杰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王毅谈中俄关系的“五个始终”

2月22日8时至23日8时,西北地区中东部、山西大部、河南大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重庆中东部、川西高原、西藏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其中,河南东南部、苏皖中部、湖北东部、川西高原北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10~12毫米)。江南中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50~60毫米)。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大部、山东半岛、江南东部、四川盆地东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黄海中南部海域、东海、台湾海峡有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

林剑亮相,外交部第34任发言人

“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实施并生效的最大的全球互联互通项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生动实践。它向世界各国开放,不排斥任何人,也没有制度限制,不仅强调海陆空道路联通,还强调在数字、文化、政策与环境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倡导不同文化间对话,不搞制度输出。

刚刚!两大万亿央企,官宣换帅!

陈耀华:从2010年开始申遗的基本文本,到2021年1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终申遗文本,是整个团队不断学习、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2024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奔跑盛宴开启 热情点燃初冬

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松表示,此次友谊赛不仅推动了两国足球文化的互动交流,更以足球为媒介传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而普及全球的足球运动则为其增添新活力。未来,基金会还将策划更多类似活动,让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推动北京中轴线的国际化传播。

今年1月,市七医院与苏州科技大学共建的“数智医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致力于链接临床和科研、医科和理工科的优势资源和研究力量,加速转化医学应用发展,打造高校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肖洋透露,双方已经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医”交叉的项目合作,在探索新医科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双方将积极创新组织机制、聚焦行业前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助力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快速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